秋季话“健”谣|“真真”带你识别套路,认清谣言

2020-08-17 09:22:45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编辑:金婵娟

  夏秋交替的时节,昼夜温差变化无常,如何调整饮食、预防疾病成为广大养生爱好者日益关注的话题。然而,一些打着“养生保健”幌子的季节性谣言却趁机接二连三冒出头来,让人深陷养生迷局,不知何去何从。今天,“真真”就来带你识别这些健康养生类谣言套路,避免上当受骗!

  套路

  套路1. 刻意曲解养生概念式谣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各类养生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然而,总会有人对待健康问题过度焦虑,希望通过某种“速成养生法”实现永葆健康的目的。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需求,不少养生文章和保健推介鱼龙混杂,让养生逐渐走向商业化,其中不乏掺杂着出于盈利目的对养生概念进行刻意曲解的谣言。

  “真真”提醒大家,健康养生没有捷径,需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面对各种养生传言,切忌人云亦云,轻易盲从,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调节,才能让养生神论无机可乘。

  套路

  套路2. 冠以中医药名义夸大疗效式谣言

  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人转发大量养生保健方面的文章,其中不少诸如“中风就服安宫牛黄丸”等健康养生类谣言被不法分子冠以“中医药”名义进行包装,一些保健类谣言甚至伪装成“古传秘方”“民间偏方”“宫廷御用”混淆视听,欺骗大众。实际上,中医中药并非一门玄学,而是一门科学。

  “真真”提醒大家,避免中医药这门科学被“妖魔化”还需公众慧眼识谣,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因为轻信网络宣传的“特效偏方”耽误病情诊疗。

  套路

  套路3.堆砌专业术语伪装“医学新发现”式谣言

  这类谣言通常利用人们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不了解,片面截取专业术语,进行偷换概念后传播扩散。例如“喝小分子水可治疗心血管病”“一滴血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诺贝尔医学奖有新发现,喝酒能抗癌”等谣言,都故意使用具有强烈引导性的标题,将含有医学理论术语的文字进行堆砌,包装成“医学新发现”吸引人们关注和传播。此类谣言由于认知门槛高、专业性较强,经常陷入易信难辟的窘境。

  “真真”提醒大家,若是发现所谓的“医学新发现”并非来自正规科研机构,或者没有注册临床试验,那么有可能就是谣言,千万不要轻信和传播。

  套路

  套路4.借助公共卫生事件散布恐慌式谣言

  公共卫生领域向来是健康类谣言的重灾区,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集中出现了诸如“中国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温州490例肺炎病例有40%是全新变异病毒”等大量失实信息。这些谣言往往呈现出类型多样、根源复杂、传播途径各异等特征,不仅挑动社会不安情绪,加剧社会恐慌,也会导致公众关注点发生偏移,影响疫情防控的顺利开展。

  “真真”提醒大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必过度担忧和恐慌,只要注意从权威机构获取准确信息,掌握科学防范措施和方法,就能让谣言失去发酵土壤。

  套路

  套路5.改头换面重复出现的老旧谣言

  在对部分谣言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健康类谣言极易被反复翻炒。这类谣言凭借模糊日期,改变旧有谣言中的人物和情节,添油加醋,刻意抹黑,进而误导公众。比如“sk5病毒感染”的谣言,每年都会篡改病毒暴发地点或感染患者数量后,重复出现在“西瓜”或“猪肉”等食品感染类事件中,一次次撞击着大众敏感神经。

  “真真”提醒大家,一旦看到骇人听闻的传言记得要先确认真伪,切莫被“旧谣言”穿上“新马甲”所蒙蔽。

  (资料源自人民网、新华网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