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本正经丨天凉泡脚有讲究,三款中药浴足方在家就能用,快看适合你吗?

2023-10-17 18:55: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

又到了泡脚养生的好时节

中药浴足疗法源远流长

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应用历史

既是常用防病治病的养生方法

又是中医传统外治法的一种

川观新闻C视频《医本正经》健康科普专栏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医师丰芬,给大家讲解中药浴足疗法的相关知识,推荐几款简便易得的中药浴足方,并就相关注意事项给大家提个醒。

丰芬表示,中药浴足疗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浴足,通过药物渗透和温热效应刺激足部腧穴、疏通全身经络、改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证明,中药足浴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被历代医家重视并广泛应用。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载“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双足既是足三阴经的起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点,足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我国现存第一部方剂医书《五十二病方》胻伤篇中就记载浴足方可治疗小腿外伤即“治之,煮水二【斗】,郁一参, 㭉一参,……汤温适,可入足……”。

《金匮要略》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亦记载“矾石汤,……煎三五沸,浸脚良”可治疗脚气冲心。

唐朝养生大家药王孙思邀更是提出了“足下暖””的科学见解,他认为“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并总结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季洗脚,肺润肠蠕;冬季洗脚,丹田温浊”的科学道理。

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邓铁涛教授、朱良春教授均非常推崇通过中药浴足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中药浴足方

1

慢性疲劳综合征浴足中药方:

伸筋草30 g,舒筋草30 g,海桐皮50 g,石菖蒲30 g,松节30 g,川芎30 g,透骨消30 g,淫羊藿30 g。

取上方所煎药水,放入浴足桶中,用水综合使温度适度,放入双足泡洗,边泡洗边加药水,使水温保持40℃左右,加水到足三里附近,每次30 至45 分钟,每日1次。

2

失眠浴足方:

酸枣仁30g,杜仲10g,夜交藤15g,丹参15g,小茴香15g,艾叶10g。

每晚加水4000ml煎煮取液, 先熏足后浸足,温度控制在38—42℃,深度没过小腿,一般泡脚30到40min即可,泡脚后趁着双脚发热的时候揉揉脚底,完成后要注意脚部保温。

3

散寒保暖(手脚冰凉)浴足方:

温经散寒洗剂(附子30g、干姜30g、桂枝30g、当归30g、花椒30g、赤芍30g、细辛30g、麻黄30g、红花30g、毛皮树根120g。

在浴盆中倒入1.5~2.0L温水,将药剂溶于其中,药物与水的比例约为3%,温度保持40~50℃,以感觉不烫为宜,老人和儿童不宜过高。每晚睡前浸浴双足20至30分钟,至下肢及背部微有汗出,每日1次,连续4周。

温馨提示

尽管浴足简便易行,但也要掌握因人、因时制宜的原则,严格掌握足浴液的水温和浸泡时间,防止出现局部烫伤。另外,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浴足。怕热、口干口苦的内热人群不适宜,足部有溃烂、水肿、脓疱,严重静脉曲张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建议使用中药浴足。

特殊人群:包括但不限于孕妇、儿童、老人、体虚、糖尿病患者等需要遵医嘱选用。

医学内容审核: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

策划:刘若辰 周晶晶

主创:何嘉琦

设计:曾慧

    编辑推荐